党群工作

党建工作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党群工作 -> 党建工作 -> 正文

“红岩精神 永驻于心”——革命老区行之探访渣滓洞、白公馆

作者:作者/樊颖 发布日期:2016-05-18

《红岩》小说弘扬的红岩精神,特别是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英烈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。12月4日,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教工党支部教师党员一行,走进位于重庆歌乐山的渣滓洞和白公馆,重温了这段历史。

1.jpg

重庆西北部的歌乐山,山林成秀、绿翠成荫,然而,六十年前,这里却是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。渣滓洞原为一小煤窑,因渣多煤少而得名。1939年,军统逼死矿主,霸占煤窑设立看守所,关押政治犯,江竹筠(江姐)、许建业、何雪松等就被关押在此。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,后被军统局改建为看守所,关押一些级别较高的政治犯,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、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、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宋振中(小萝卜头)都曾被囚禁于此。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,国民党反动派逃跑前,对囚禁在歌乐山白公馆、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规模屠杀,近200名革命先驱被杀害。

2.jpg

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进入渣滓洞内,呈现在眼前的是阴森、恐怖、带有杀气景象。四周的碉堡、暗哨、铁丝网令人觉得阴森恐怖。身临其境,把党员们的情感一下就带回到那悲壮的革命战争年代,一场由渣滓洞工作人员自编自演的红岩剧,让党员们真切感受了革命先烈们为党和人民事业前仆后继、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。狱中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总结出的“八条意见”,一语中的,永不过时,让我们全体党员警钟长鸣。

3.jpg

走出渣滓洞,党员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白公馆。仰望烈士们的事迹和尊容,俯首他们的遗言和遗物,心潮难平,无数革命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,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,我们该永远铭记。

通过实地观察,党员们表示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坚定党的信念,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英烈们对革命事业不懈奋斗、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,工作中要做到“三严三实”,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。(编辑/王耀宗 审核/齐鹿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