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“不以为意”误为“不以为然”
“不以为意”指不把事情放在心上,表示不重视;“不以为然”指不认为他人是正确的,表示不同意。例如,父母不重视孩子的不良行为,应用“不以为意”。
二、“禁渔”误为“禁鱼”
“鱼”是名词,即鱼类;“渔”是动词,即捕鱼。“禁渔”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,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水域内禁止捕捞,不能写成“禁鱼”。
三、误用“令人堪忧”
“令人堪忧”是病态结构。“堪”指值得;“堪忧”指值得担忧,意即令人担忧。如,可以说“波音飞机的安全性堪忧”,也可以说“波音飞机的安全性令人担忧”。但是,将“堪忧”与“令人担忧”杂糅成“令人堪忧”,是错误的。
四、“令人不齿”误为“令人不耻”
“齿”本指牙齿,引申指并列;“不齿”指不与同列,表示鄙视。“不耻”指不以为有失体面,如“不耻下问”。对某一方的挑衅行为表示鄙视,应用“令人不齿”。
五、“文采斐然”误为“文采蜚然”
斐,读作fěi,表示“有文采”。“斐然”是汉语中的常用词,义项有二:一指文采鲜明的样子,如“斐然成章”,即富有文采,文章可观。一指显著,如“成绩斐然”,即工作或学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非常突出。
蜚,是多音字。读作fēi时,同“飞”,引申指“无根据的,无缘无故的”之义。成语“流言蜚语”,即指毫无根据的话,多指背后议论、诬蔑的话。读作fěi时,在古书上指蝗虫一类的昆虫,还指古代传说中的怪兽。
可见,与“文采”搭配的应是“斐然”,而非“蜚然”。汉语中也没有“蜚然”一词。
六、赠人物品误用“惠赠”
在社交用语中,“惠”是一个常用敬词,凡以“惠”开头的词语都是指对方的行为有恩于己,如惠顾、惠存、惠临、惠赠。某知名人士在送给别人的书上,有“惠赠某某”的题词,某商家开张时,有“惠赠礼品”的告示,都是用错了“惠赠”,可改为“敬赠”。
七、“共渡难关”误为“共度难关”
“度”与“渡”均可指跨过、越过、经过,古汉语中常混用,但如今二者已分工:“度”与时间概念搭配,如度日、欢度佳节;“渡”与空间概念搭配,如渡河、远渡重洋。“难关”本义指难通过的关口,是空间概念,与之搭配的应是“渡”而不是“度”。
八、“捅娄子”误为“捅篓子”
娄,本指物体中空,“捅娄子”即捅出漏洞来,常比喻引起乱子、纠纷、祸事等。篓子是用竹篾、荆条、铁丝等编成的盛物器具,没有“捅篓子”一说。
九、“发生口角”的“角”误读为jiǎo
“角”是个多音字,有jiǎo、jué两个读音。读jiǎo时,指牛羊等动物头顶上长出的尖长的骨状突起物,也指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。读jué时,有较量、比试、竞争之义。发生“口角”,即在口头上进行较量,应读jué。
十、“多巴胺”的“胺”误读为ān
“多巴胺”的“胺”经常被误读为ān,其实正确读音是àn。“胺”是氨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的产物。常容易读错的还有“三聚氰胺”。
十一、“下军令”误为“下军令状”
“军令”指军事命令;而“状”作为文体的一种,指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。“军令状”本是戏曲和旧小说中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,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,愿依军法受罚,后借指接受任务时对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。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应称“下军令”而非“下军令状”。
十二、“蹿红”误为“窜红”
媒体常称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红为“窜红”,其实应作“蹿红”。“蹿”读cuān,指快速向上或向前跳跃,如“身子向上一蹿”。“蹿红”指迅速走红,多用于演艺界、体育界等,如“蹿红歌坛”。而“窜”读cuàn,本义为藏匿。现常指乱跑、乱逃,多用于匪徒、敌军、兽类等,如“抱头鼠窜”。还可表示改动文字,如“窜改”。
十三、“账号”误为“帐号”
“账号”本指单位或个人跟银行建立经济关系后,银行在账上给该单位或个人所编的号码,与货币等有关;后由此义引申,指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或使用某些资源时使用的识别码。因此,表示用户识别码时,“账号”才是正确词形。
十四、“血脉偾张”误为“血脉喷张”
“偾”读 fèn,指亢奋,“偾张”指扩张突起,“血脉偾张”意为血液流动加快,血管膨胀,青筋鼓起,多用来形容激动、亢奋。
十五、触犯行政法规被“行拘”误为“刑拘”
“行拘”是“行政拘留”的简称,“刑拘”是“刑事拘留”的简称。触犯行政法适用“行拘”。如果触犯了《刑法》,那适用的就是“刑拘”了。
十六、“必需品”误为“必须品”
“必须”和“必需”都强调一定要。然而,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。“必须”是副词,只能跟动词搭配,不能与名词连用,不能构成“所”字结构。“必需”是动词,可以与名词连用,可以构成“所”字结构。“品”即物品,名词性成分,只能跟“必需”搭配使用。
十七、“赓续”误为“庚续”
赓,读作ɡēnɡ,本义指连续,继续。“赓续”即延续的意思。“庚”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,又指年龄。
十八、“失之偏颇”误为“有失偏颇”
“有失”即失去,强调的是“失去”的对象,与褒义词连用,如“有失公正”。而“失之”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,与贬义词连用,如“失之狭隘”。
十九、“情结”误为“情节”
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“情结”误成了冬奥“情节”。“情结”指深藏心底的感情,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。“情节”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。
二十、“接种疫苗”的“种”误读为 zhǒnɡ ,应读zhònɡ
“种”是多音字:读zhǒnɡ,表示事物,主要是名词,也作量词;读zhònɡ,表示动作,是动词;读 Chónɡ,用于姓氏。
二十一、“六安”的“六”误读为 liù
“六”是多音字,读 liù指数字,读 lù用于地名。安徽“六安”的“六”读 lù。
二十二、火情“蔓延”误为“曼延”
曼延,指连绵不断,描写的是静态对象,如“群山曼延”。蔓延,指向周围延伸、扩展,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。
二十三、“卡脖子”的“卡”误读为 kǎ
“卡脖子”的“卡”常被误读为 kǎ,正确读音是 qiǎ。“卡脖子”是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,多比喻抓住要害,置对方于死地。这里的“卡”是动词,指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。
二十四、“挖墙脚”误为“挖墙角”
墙角是指两堵墙相交接所形成的角;墙脚则指墙基。墙角被挖开对墙体损害有限,但墙脚被挖会导致整堵墙坍塌。因此,汉语词汇系统中有“挖墙脚”,而无“挖墙角”。“挖墙脚”即拆除墙基,比喻从根本上加以破坏。
二十五、“主旋律”误为“主弦律”
“旋律”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、有节奏的组合;“主旋律”指多声部音乐作品中的主要曲调,现在也用来比喻基本的观点、主要的精神。“旋律”不能写作“弦律”,“主旋律”也不能写作“主弦律”。
二十六、“莘莘学子”的“莘莘”误读为xīnxīn
“莘莘”应读shēnshēn,形容众多;“莘莘”指众多学生。“莘”另读xīn,为药草名,即细辛;也作地名,如莘庄(属上海)。
二十七、“踔厉奋发”的“踔”误读为zhuō
“踔厉奋发”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、新闻媒体、宣传横幅中。“踔厉奋发”的“踔”常被误读为zhuō,正确的读法是chuō。
二十八、误用“聆听”
“聆听”是一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,表示集中精力认真地听,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,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,含有聆听者诚恳谦虚的态度,也含有对说话者的崇敬之情,多用于书面语或者较为正式的场合。“聆听”是听者的态度,跟说者无关。从这个意义和用法上看,“谢谢聆听、感谢聆听、敬请聆听、感谢各位的聆听、谢谢专家的聆听”一类的用法是不恰当的,说话人把自己放在了尊者的位置,不符合谦逊含蓄的文化传统。
二十九、“况味”误为“旷味”
“况”即境况,“味”意思是情味、意味,“况味”即境况和情味。如:个中况味,难以言尽。
旷,意思是空而宽阔,如旷野、空旷等,也可指心境的开阔,如旷达,还可表示耽误、荒废,如旷课等。古今汉语皆无“旷味”。把“况”误成“旷”,当是同音所致。
三十、“功亏一篑”误为“功亏一匮”
“功亏一篑”语出《尚书》: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”仞,古代长度单位,七尺为一仞,一说八尺为一仞;篑,音kuì,盛土的筐。“功亏一篑”意思是堆积九仞高的山,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堆成,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点未能完成。
“匮”是多音字,一读kuì,意思是“穷尽,空乏”;一读ɡuì,指藏物器具。